
发布日期:2025-07-21 02:39 点击次数:161
出处:《医林改错》
组成:黄芪(生用)120g、当归尾 6g、赤芍 5g、地龙 3g、川芎 3g、桃仁 3g、红花 3g。
功效:补气活血,通络逐瘀。
适用症状:半身不遂,肢体麻木,口眼歪斜,言语謇涩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黄,舌淡紫有瘀斑,脉细涩。
方解:大剂量黄芪补气健脾,推动气血运行;当归尾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活血化瘀;地龙通经活络,全方以补气为主,活血为辅,适用于气虚血瘀之恢复期、后遗症期。
2. 天麻钩藤饮(肝阳上亢型中风先兆 / 急性期)出处:《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》
组成:天麻 9g、钩藤(后下)12g、石决明(先煎)18g、栀子 9g、黄芩 9g、川牛膝 12g、杜仲 9g、益母草 9g、桑寄生 9g、夜交藤 9g、茯神 9g。
功效:平肝熄风,清热活血,补益肝肾。
适用症状:半身不遂,头痛眩晕,面红目赤,口苦咽干,急躁易怒,失眠多梦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
方解: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平肝熄风;栀子、黄芩清热泻火;川牛膝引血下行,兼活血通络;杜仲、桑寄生补益肝肾;夜交藤、茯神安神定志,适用于中风先兆(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)或急性期肝阳上亢者。
3. 半夏白术天麻汤(风痰阻络型中风)出处:《医学心悟》
组成:半夏 9g、白术 9g、天麻 6g、茯苓 6g、橘红 3g、甘草 3g、生姜一片、大枣二枚。
功效:燥湿化痰,平肝熄风。
适用症状:半身不遂,肢体麻木,头晕目眩,胸闷恶心,呕吐痰涎,舌苔白腻,脉弦滑。
方解:半夏、白术燥湿化痰;天麻平肝熄风;茯苓、橘红健脾理气化痰;甘草、生姜、大枣调和脾胃,适用于痰湿内盛、风痰上扰所致的中风,常见于肥胖、高血脂患者。
二、中脏腑(伴神昏、肢厥,需急救与辨证结合)1. 安宫牛黄丸(热闭神昏型中风急性期)出处:《温病条辨》
组成:牛黄、水牛角浓缩粉、麝香、珍珠、朱砂、雄黄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郁金、冰片。
功效:清热解毒,豁痰开窍。
适用症状: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口噤不开,面赤身热,气粗口臭,喉中痰鸣,舌红苔黄腻,脉弦滑数(热闭证)。
注意:为急救药,需在中风急性期(发病 48 小时内)神昏高热时使用,孕妇忌服,寒闭神昏(面白肢冷、苔白腻)禁用。
2. 苏合香丸(寒闭神昏型中风急性期)出处: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组成:苏合香、安息香、麝香、丁香、沉香、木香、香附、乳香、荜茇、白术、诃子等。
功效:温通开窍,行气止痛。
适用症状:突然昏迷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面白唇暗,四肢不温,痰涎壅盛,舌苔白腻,脉沉滑(寒闭证)。
注意:适用于寒痰闭阻清窍者,热闭神昏禁用,孕妇慎用。
三、恢复期与后遗症期验方及加减1. 镇肝熄风汤(肝风内动型中风恢复期)出处: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
组成:怀牛膝 30g、生赭石 30g(先煎)、生龙骨 15g(先煎)、生牡蛎 15g(先煎)、生龟板 15g(先煎)、白芍 15g、玄参 15g、天冬 15g、川楝子 6g、生麦芽 6g、茵陈 6g、甘草 4.5g。
功效:镇肝熄风,滋阴潜阳。
适用:中风后头晕头痛,肢体震颤,手足蠕动,口眼歪斜,舌红少苔,脉弦细,常用于高血压性中风恢复期。
2. 解语丹(风痰阻络型中风失语)出处:《医学心悟》
组成:白附子、石菖蒲、远志、天麻、全蝎、羌活、南星、木香、陈皮、甘草。
功效:祛风化痰,通络解语。
适用:中风后言语謇涩或失语,舌强语难,肢体麻木,舌苔白腻,脉弦滑。
3. 桃红四物汤(血瘀型中风后遗症)出处:《医宗金鉴》(由四物汤加桃仁、红花组成)
组成:熟地 12g、当归 10g、白芍 12g、川芎 8g、桃仁 6g、红花 4g。
功效:养血活血,逐瘀通络。
加减:肢体偏瘫加黄芪、地龙(即补阳还五汤化裁);麻木加桂枝、鸡血藤;疼痛加乳香、没药,适用于中风后血瘀明显者。
四、中医外治法与特色疗法针灸治疗:
急性期(中脏腑):闭证(神昏、牙关紧闭)刺人中、十二井穴(放血)、合谷、太冲;脱证(神昏、肢冷、汗出)灸关元、气海、百会。
恢复期(中经络):主穴取患侧肩髃、曲池、手三里、外关、合谷(上肢),环跳、阳陵泉、足三里、解溪、太冲(下肢),配合电针增强疗效。
推拿疗法:针对偏瘫肢体进行被动按摩、关节活动,从近端到远端,重点放松痉挛肌群(如上肢屈肌、下肢伸肌),改善血液循环。
穴位贴敷:气虚血瘀者用黄芪、当归贴足三里、气海;肝阳上亢者用吴茱萸粉贴涌泉穴,引火下行。
五、注意事项急救优先:中风发病急骤,出现突发肢体麻木、言语不利、口角歪斜、意识障碍等症状,需立即送西医急诊(如 CT/MRI 排除脑出血或脑梗死),切勿因等待中药延误溶栓、取栓等黄金治疗时间(脑梗死发病 4.5 小时内为佳)。
辨证分期用药:
急性期(2 周内)以 “开闭、固脱” 为主,需中西医结合抢救;
恢复期(2 周 - 6 个月)侧重活血通络、调和脏腑;
后遗症期(6 个月后)以补虚固本、改善功能为主,疗程需持续 3-6 个月。
基础病管理:中风多与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房颤等相关,中药治疗需结合降压、调脂、抗凝等西药,不可擅自停药。
康复配合:中药内服需联合肢体功能训练、言语康复、针灸推拿等,每日坚持被动运动或主动锻炼(如桥式运动、扶拐行走),提高恢复效果。
如需具体处方,建议提供中风类型(缺血性 / 出血性)、病期、伴随症状(如是否神昏、偏瘫程度、舌象脉象等),由中医师辨证开具个体化方剂,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